大江网/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张妹妹、记者钟良摄影报道:戴着安全帽,穿着帆布工作服,手上一双皮手套,脚穿绝缘胶鞋,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,整日与钢铁为伍,穿梭于各类机械设备之间,在外人看来,这是一份与女性不沾边的工作,但就是这样的工作,中铁九桥铆焊班班长刘青已经干了20年,足迹遍布50多座国内外知名桥梁上,累计完成焊缝长度近9万米。今年“三八”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,刘青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。成绩和荣誉的背后,是刘青多年来的默默付出、刻苦钻研、勇于创新。


初心如磐,焊花照亮人生
2005年,出身于农村家庭的刘青,怀着要独自闯出一片天地、干出一番事业的理想,只身来到中铁九桥,成为一名电焊工。
车间曾考虑她和她丈夫都在一线烧电焊太辛苦,建议她改行做比较轻松的设备管理员,都被她果断拒绝了,“我喜欢干电焊,这是我的梦想,我不想改行,就让我干下去吧!”朴实的话语背后却是铮铮誓言。
哪怕飞溅的焊花烫伤了手、闷热的电焊手套焐出满手的湿疹,也始终没有过放弃的念头。看到一块块钢板在自己的巧手“编织”下,从钢板、箱梁、杆件直至组装成一座座巍峨的跨河、跨江、跨海大桥,犹如一道道美丽的彩虹,刘青的心中就充满了骄傲和自豪。
在繁重的工作之余,刘青购买了焊接新工艺、新知识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,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,并且积极向老师傅们请教学习。
在不断学习、摸索、实践中,刘青练就了过硬的电焊本领,熟练掌握各种焊接设备和焊接方法,并在公司各类焊工比赛中屡获佳绩,斩获中国中铁焊接比赛单项第一的好成绩。
刘青在焊接这条道路上奔跑着、奋斗着,凭着过硬的本领、精湛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态度,逐渐在钢梁焊接领域绽放出夺目的光彩。


勇于创新,雕琢桥梁名片
20年来,刘青不仅仅将焊接视为一份工作,更将它视为一份艺术。她经常爱“琢磨”,钻研不同的焊接方法,创新焊接工法工艺。
在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桥——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钢梁制造过程中,我国首次将Q500qE级高强度钢应用于钢桥梁制造,该材料焊接性能差,特别在冬季低温环境下易产生热裂纹。刘青总结出局部预热、除湿除潮、采用SC81C高强度钢焊丝焊接的冬季焊接工艺,攻克低温条件下Q500qE级高强度钢的焊接技术难题,并提出钢牛腿焊接工艺,为推动我国铁路桥梁新钢种从Q370qE到Q420qE再到Q500qE的三大跨越作出重要贡献。
在世界上首座双主跨超千米的三塔斜拉桥——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钢塔制造过程中,钢塔体积大、截面大,线形复杂,且钢塔采用超厚钢板,外塔壁板内外采用熔透焊接,加劲肋采用栓接,焊接精度要求极高。刘青带领团队反复试验,提出多段接宽对接、多次翻身焊接、前后预热保温等多项焊接工艺,解决《超高异形钢塔智能制造技术研究》课题项目的难题。
在云南滇中引水工程压力钢管制造、澳门大桥钢梁制造、印尼雅万高铁钢桁梁制造……都留下了刘青创新攻关的身影。她先后开展研发和项目攻关10余项,实现小改小革9项,获得3项专利和2项成果评审,为推动“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、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、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”贡献智慧。
甘为人梯,传承匠道薪火
技术高、业务好,刘青成了中铁九桥的一面“活招牌”。
2019年,刘青从师傅王中美手中接过我国桥梁战线首支女子电焊突击队队旗,成为第四任队长。她不仅严格要求自己,更严格要求每一名队员。在她的带领下,突击队成员焊接合格率100%、焊接优良率达到99%,是中铁九桥闻名的“免检工班”,也是一支敢闯敢拼、能打胜仗的“尖刀连”,先后荣获“班组文化建设五星级班组”等称号。
多年的焊工生涯让刘青深知技能型焊工人才的可贵,特别是追寻九桥梦的途中,为公司建立一支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,是她想实施的宏伟事业。
依托以刘青名字命名的“江西省刘青电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”,她开设“安全知识和焊接专业技能”培训班,每年对新进焊工及协力队伍焊接作业人员培训授课,把所学的知识、掌握的技能和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员工,年均授课人次达600人。
在生产班组,刘青充分发挥“传、帮、带”作用,为徒弟们规划人生蓝图、确定成长方向。当他们偷懒时严厉批评,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又耐心指导。如今她的徒弟们都成为岗位上独当一面的焊接高手,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,先后获“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”等称号。
二十载与焊枪为伴,二十载追梦无悔,刘青用电焊枪下的“火树银花”摇曳出新时代青年的别样风采,在交通强国、工业报国之路上交出青年人的奋斗答卷。